法律资讯>正文

17万不翼而飞 银行和电信部门是否负有责任?

2016-03-04

  据悉,过去一年,利用伪基站冒充银行发送诈骗短信已经让不少市民掉入同样的陷阱。那么在此过程中,银行系统是否存在漏洞?



  这是一篇关于刑事辩护的资讯分析。天穗律师网是一个法律法规免费咨询的服务平台,为各位网友提供各种法律援助,欢迎各位网友拨打我们的法律援助热线4000-488-499,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资讯回放:


  事件 17万不翼而飞


  近期,上海市民唐小姐在看到“3·15金融维权征集令”后,联系记者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其根据95555(招商银行客服电话)发来的短信进行操作后,两张银行卡上的17万元被转走。事后方知,通过95555发出的指令短信并非来自招商银行,而是骗子。

  

  据悉,过去一年,利用伪基站冒充银行发送诈骗短信已经让不少市民掉入同样的陷阱。那么在此过程中,银行系统是否存在漏洞?遭遇此类事件,市民应该怎么办?今天记者为你跑腿——— 遭遇电信诈骗,我们该如何是好?


  据受理投诉人报案的警方人士分析,唐小姐收到的短信是不法分子使用伪基站群发的,通过伪装银行号码,发送各类吸引点击短信内链接的内容,链接地址伪造成银行的操作程序,套取银行卡和密码信息,并可能在智能手机中植入木马程序,盗取通讯录、支付宝、微信钱包密码等重要的个人信息。


  ·资讯分析:


  银行和电信部门是否负有责任?


  从刑事法律角度讲,电信金融诈骗、盗窃案件中,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本身与犯罪嫌疑人是不具有诈骗或者盗窃的主观故意与通谋的,也没有实际实施诈骗或盗窃的行为。因此,电信运营商及银行不构成电信金融性诈骗、盗窃犯罪,不需要为此承担刑事责任。


  但是从民事法律角度讲,电信运营商及银行相对购买使用其服务的个人是具有极大优势地位的,必须保证提供的服务不存在缺陷漏洞及良好的安全保障及监管水平,而不能把这个责任交给处于弱势的个人。


  针对唐小姐的案例,李景阳分析认为,从本案来看,电信运营商事实上为诈骗、盗窃提供了实施的媒介平台,并因它提供的诸如来电、短信号码显示及其他增值服务的缺陷,而导致犯罪嫌疑人能够通过伪造虚假信息等诱骗被害人。因此,电信运营商是具有重大过错的,被害人可以侵权为由要求其赔偿民事损失。


  关于本案银行这方面,李景阳分析认为,因为犯罪嫌疑人不是通过银行自身系统或服务的漏洞缺陷,只是伪造了虚假的银行页面、链接等骗取或窃取了被害人的财产,因此,仅从民事法律角度看,银行不具有过错,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法律顾问表示,电信金融诈骗、盗窃案件中,电信运营商和银行本身与犯罪嫌疑人是不具有诈骗或者盗窃的主观故意与通谋的,也没有实际实施诈骗或盗窃的行为。因此,电信运营商及银行不构成电信金融性诈骗、盗窃犯罪,不需要为此承担刑事责任。


  来源:互联网整合